《计划》从技术创新、产业规模、空间布局、推广应用和生态培育等方面提出5个重要发展定位,10大重点工程,5项保障措施。
其中,《计划》提出到2025年,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,全球汽车“含深量”显著提升,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,培育引进一批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,引导一批传统ICT企业向汽车电子拓展,发展一批生产模式创新企业,探索建立数字汽车城,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。
同时,推进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,打造“绿色制造+低碳应用”发展模式。产业空间持续拓展,产业分工协作不断优化,配套设施更加完善,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高。立足深圳、辐射湾区、放眼全球的“一核、双心、多区”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。
《计划》表示,第三代功率半导体、新体系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、电机控制器、智能装备、整车集成及车网互动等领域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车规级芯片、智能传感器、自动驾驶等领域技术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,努力推动车用操作系统引领国际、国内标准,汽车工业软件产业生态逐步完善。
对于车能路云融合试验田方面,《计划》明确要全力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“双智”试点城市,扩大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规模,完善网联化、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率先开展,示范运营突破千辆,商业化应用全国领先,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、车联网先导区和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标杆城市。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达到60万个,超充站300座,推进综合能源补给体系建设,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高效创新融合互动,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梯次利用。
除此之外,《计划》表示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,新能源汽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70%,位居全国前列。拓展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场景,推动氢燃料电池、替代燃料等技术及产品商业化,争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,试行车辆统一设计运营服务标准。
树立深圳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标杆,引领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建设。新能源汽车新消费、新体验模式逐步丰富,汽车文化、创意设计实现引领。推动汽车金融、交付、采购等一体化服务中心建设。